大家或许都听过「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虽然不知道如何证实这句话,但科学家却证明了学音乐确实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聪明,换句话说是让大脑里面的运作更灵活顺畅。


不信请看 TED 课堂视频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学习音乐、演奏乐器是如何
改变人类的大脑
研究表明,在我们听音乐的时候,大脑的多个区域都开始活跃运作,标记的部位被点亮,仿佛在脑内举行了一场小小的烟花表演。
而当研究对象换成演奏乐器的人时,这场小烟花变成了嘉年华,这意味着演奏乐器时的大脑相当活跃,此时的大脑活动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身运动。
神经学家认为,演奏一件乐器能几乎同时把大脑所有区域都唤醒,尤其是视觉,听觉和运动皮层。与其他运动相比,规律的、结构性的演奏练习加强了这些大脑机能,让我们能将这些优势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欣赏音乐和演奏音乐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后者需要较好的动作技能,需要同时运用到大脑左右半球,它同时结合了语言和数学精度,这些多由大脑左半球参与,而新奇有创意的内容则由右脑参与。
因此,演奏乐器能提高大脑胼胝体的容量及活跃度,这使音乐家在学术和社交环境中,能更有效并独具创意地解决问题。由于创造音乐也涵盖制作和理解其中的情感化的内容和信息,所以音乐家们通常具有高级别的执行能力,以及更高超的记忆能力。
并且,科学家随机抽取的一些人,在经过一段时间乐器的学习之后,与其他人相比大脑内多个区域都得了提升。因此,美好的音乐能给大脑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使人的性情和智力得到优化。
这些音乐才能你拥有哪些?
Nocturne No. 1 in B-Flat Minor, Op. 9 – 1 (夜曲第1号降B小调,作品9 – 1)邓泰山 – 肖邦夜曲全集
1、高速反应的“视觉-运动反应能力”
比如演奏者要非常迅速识别乐谱上的音符和乐谱中的各种表情记号,并能迅速的弹奏和表现出来。这种能力一部分是天生的能力,但后天学习训练激发是前提。
2、肌肉运动控制能力
音乐表演与肌肉运动相关,最基本的能力就是表演肢体部分肌肉的拉伸力、肌肉运动的持久力、肌肉的运动的速度力、肌肉的灵敏度。有的人天生肌肉拉伸力不好,对于演奏是一种障碍。大型的音乐作品的演绎需要肌肉运动的有持久的耐力,有时候还是长时间的快速运动。这些肌肉基本能力可以训练和激发,但也是有个体差异的。
3、心理操作技能
演奏音乐是一个非常复杂心理操作过程,需要诸多的的能力瞬间爆发组合在一起,所以心理操作技能尤其重要。比如乐器演奏同时就需要控制很多事情:高复杂的弹奏动作,音乐的表现,听觉的控制,脚的踏板控制等等,这些对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具体包括:工作记忆容量、信息读取速度、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控制转换的速度、平行操作的能力,及心理动作的有序性等。
人的听觉系统 △
4、听觉分辨的能力
听觉分辨的能力是最基本的音乐才能。像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演奏的一个基本要求的就是音准,声乐演唱也有“跑调”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听觉对音乐中音的高低辨别能力决定的。这部分能力有天生的成分,有的人天生耳朵就好,不需要训练一首歌听一两遍就会唱;听觉分辨的能力也有后天训练激活的一部分,比如要达到古典音乐家的耳朵是需要长期系统训练而成的,但天资是很重要的。一个良好的音乐的耳朵还包括对音强、音色、音长的判断。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在对声音的各种属性进行辨别的细微程度是不同的。
5、速度的知觉与控制能力
体现在对于速度的控制的能力,比如演奏乐曲速度的恒定性,就是速度是否能在一个速度上保持一致;还有就是速度微妙变化的感受能力和控制能力,比如很多乐曲的速度是弹性的,我们称之为弹性节奏(Rubato),要能控制人性化、情感化的微妙速度变化,并且自然而然。
6、音乐的记忆能力
音乐的记忆能力,这是考察音乐才能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一个听了一遍就能复制唱出来的人,要比练很多遍也记不住的人在取得音乐成就上所要付出的努力要少的多。这就是音乐记忆能力的差别。我们听说过过目不忘,其实还有一种能力就是音乐的记忆能力中的“过耳不忘”。
7、音乐想象力与创造性
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差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在想象力与创造性方面的能力差异是非常大的,而音乐的想象力是对音乐声音与形式方面变化及表现力的想象能力。康德古典哲学中,把具有鲜活性,特殊性,直接性的感性直观材料归摄在理性的概念即先验的逻辑规则下所借助的能力称为想象力。音乐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赋予你无穷自由想象的空间。
8、音乐审美反应的强度
在欣赏音乐时,是无动于衷,还是容易被音乐感动,是人更高级、更综合的音乐感受能力的表现。
音乐在大脑反应区域 △
9、乐感——音乐的感知能力
关于乐感,是极其复杂而且目前也没有统一概念。小编认为:乐感,是人对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的感知能力,它是音乐才能中最重要的的能力之一。
一般人认为乐感大部分构成是天生的,后天的乐感培养也只是激发人的潜在的乐感的能力。一方面乐感的差异性很大;另一方面乐感决定一个人的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乐感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位音乐表演者音乐的演绎的质量,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音乐家。
贝多芬耳聋后佩戴的耳具 △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125, ‘Choral’ : IV Presto – Allegro assai – ‘Ode to Joy’Daniel Barenboim – Beethoven Essentials
贝多芬第九交响-欢乐颂 △
10、内心听觉
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就是在贝多芬几乎完全耳聋的状态下完成的,首演时贝多芬甚至连台下的鼓掌声和欢呼声都听不见。那么,贝多芬耳朵听不见音乐,又是如何作曲的呢?他依靠的就是接下来我们要谈的“内心听觉”能力。
总之,真正伟大的音乐家都具备超凡的音乐才能。但具备这些能力,就一定可以成为音乐家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音乐家的成长还有许多其他决定因素。像贝多芬、莫扎特这样伟大的作曲家,似乎天生就是为音乐而生,所以用尽一生专注投入到音乐当中,音乐就是他们的生命,音乐也表达了他们的生命存在。他们对音乐的这种专注力和持久力也将决定一个人的音乐道路能走多远……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感受音乐是人生来就有的能力,人人也都可以学习音乐,但我们必须承认个体之间的音乐才能的差异,这些才能决定你音乐路能走多快、走多远,如果想成为音乐家,那就一定得看看你的“天赋”了。
参考资料:周海宏教授《家有琴童——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阴默霖:《试论音乐内心听觉及其与视唱教学的关系在教学实际中的体现》(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孙颖迪:《音乐中的内心听觉》(来源:涌现演出)

原创文章,作者:曼海姆音乐艺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go.cc/cleve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