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语数英学习常常被割裂开。因为在人们的认知中语言数学文字主要活跃于理性的左脑,音乐韵律活跃于感性的右脑。
除此之外,音乐与学科类的学习方式不一样。所以孩子上了三四年级后,家长多会因为学科成绩的影响,渐渐让孩子停止学习音乐。
其实音乐学习也是理性思维学习的过程。学习数学,要从认识数字-加减乘除-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学习音乐,要从听力-歌唱-节奏节拍-音符旋律-乐理解构。
从音乐get到的学习方法,放在学科学习中更能事半功倍。
音乐中心的学员学习音乐后,将学音乐的方法迁移到语数英学习中,学校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光看结果可能大家都羡慕,学习过程有多少起起伏伏,来听听妈妈怎么说吧~
一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只是想让她能感受音乐的魅力:开心的时候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不开心的时候,能通过音乐来缓解调节。
孩子一开始在别的机构学了几年钢琴,但是越往下学,我就越感觉孩子的学习状态不对~每天看得到弹琴练琴,也看得见曲子的输出,但是看不到孩子在音乐中的享受。
没有找到乐趣,那音乐就会慢慢变成应付式的任务。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经朋友介绍,我们来到音乐中心,开始上多元音乐通识课和一对一钢琴。
对于家长来说,虽然明白音乐学习的重要,可是真正该如何学、如何循序渐进,我们还真是门外汉。
经过几年钢琴学习后,该如何重新调整孩子的音乐学习方向呢?
跟音乐中心的老师沟通一番,她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重新分配,让孩子以集体课+一对一的形式学习。
一对一钢琴是对孩子在钢琴学习上的针对性指导;而集体课——多元音乐通识课是通过多元素多种类的音乐互动来让孩子感受学习音乐元素,身体律动、小乐器弹奏,集体合奏……完全颠覆我对音乐学习的看法。
因为在通识课上,看不到孩子死板地坐在钢琴前练练练,TA们都在课堂里跳动、演奏、活跃。游戏时听到孩子的笑声、演奏时感受到集体的协作认真。
这种自然的状态,让我感觉孩子在音乐中是真的快乐。
刚开始,因为是第一次接触通识课,孩子有点跟不上。我有点担心孩子的状态,但却慢慢感受到老师的用心。
老师没有强行让孩子跟上进度,而是仔细观察,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和状态针对性教学。这在以前学习的钢琴机构是看不到的,集体课中的一对一指导。
逐渐地,孩子慢慢跟上了。会用身体律动去感受节拍节奏,在小乐器合奏中默契配合,会融入集体中演奏、协作,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通识课的形式多变,“永远不知道下节课有什么惊喜”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吸引的,孩子每次上课都会期待新的音乐玩法。“不知道惊喜”却又让家长有“看得到”的课程体系,集体课该如何配合钢琴一对一、下节课将导向哪部分的学习、如何稳固好这个台阶踏上下一个台阶都清清楚楚。
学习到一定阶段,中心就会安排孩子们去参加一些全国、世界的钢琴比赛。让孩子见识不同地区的孩子的音乐实力、同时检阅自己的音乐水平,查缺补漏。
孩子在最近的新加坡钢琴比赛拿下金奖,她开心她自信,迈上这个台阶也在努力登上下一个高度的台阶。一步一步,慢慢进步。
不仅孩子喜欢,我们家长每每在一旁听课时,也是受益匪浅。
一对一+集体课,保留传统教学又融入了新的音乐教学法。
课堂上好像是在“玩”,却又处处是音乐知识点。自制鼓锤玩音乐游戏,节奏节拍可以用身体律动去感受,小乐器的组合就是一支交响乐队,用思维导图去推导音乐结构…..不一样的音乐感受方法都让我们耳目一新。
自制鼓锤创作
不是一定要坐着乖乖练琴,日常生活的锅碗瓢盆、桌椅、甚至身体四肢,都能成为演奏的载体。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激发孩子的音乐潜能。
课后也会有延续,集体课后孩子们回到家都要进行一对一的作业练习。作业也会以视频形式记录下来,老师会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一一点评。我们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也看到孩子的进步与不足。
形式各异的创作,让孩子把课堂学习到的音乐元素真正转化为他们自己的音乐能力。
在音乐中心学习音乐的期间,我发现孩子受到音乐的影响开始慢慢呈现。很惊喜,她没有把音乐和学校的学科学习割裂开,甚至开始统一为一体。
音乐中心的音乐课(集体课+一对一)并不是生搬硬套教学内容,而是教会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建立思维导图去理顺记忆;找出不同曲子的共同点;哪里不熟练,就找出原因,然后逐一突破。
孩子制作的节奏卡
谱子不像课文,没有标点符号,并不好记,一旦错了就会漏音错音。孩子在记谱的过程中,也形成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点-线-面”连结记忆,不断锻炼她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
她还把这种记忆学习法带到学习中,日常的古诗课文,她十分钟半小时就能一字不漏背下来。
她找到学习的方法了,学校的学习成绩也得到提升。她自信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音乐学习和学科学习是共通的。

也许未来有一天,她能因为一场音乐会而沉醉而享受,这才是音乐带给她最大的快乐。
原创文章,作者:曼海姆音乐艺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go.cc/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