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通过游戏引导宝宝喜爱音乐,培养乐感,让宝宝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所以奥尔夫也是世界四大音乐教学体系中公认最适合低领宝宝的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四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的核心方法是“元素性音乐教育”。所谓元素性,就是音乐中最原本、最朴实的音乐素材。比如,音乐的几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这些要素都选择最简单、最朴实的:节奏就用最简单的固定节奏型,旋律用最容易的五声音阶,调式采用最常用的大小调等等,这些最简单质朴的元素组成的音乐,就可以被称为“奥尔夫音乐”。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这是人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技巧好不好则不是最终目标。奥尔夫教学法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培养儿童的乐感,尤其是节奏感和听力,强化全脑技能。
柯达伊(1882—1967)教学法(匈牙利):
核心是声乐教育,主要教学方法是集体合唱。
奥尔夫(1895—1982)教学法(德国):
核心是“即兴性”,是一种统合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图画等多种艺术领域的教学法,注重通过全身心的感受和律动,来丰富孩子的音乐性和音感。
铃木镇一(1898—1998)(日本):
推崇的是“才能教学法”,认为幼儿受环境影响,提倡早学、多听、多练,靠不断练习和环境熏陶来修炼“才能”。
“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 ——奥尔夫
奥尔夫音乐注重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人类本来的状况,是原始的,也是最接近人心灵的,因此可以说音乐是综合的艺术。
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孩子们可能在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声音。如小鸟的呢喃,风的呼吸,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来将经由他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孩子们具有对音乐的创造性,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音乐去表达。孩子们使用简单的乐器进行即兴演奏,当没有乐器时,孩子们能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代替乐器进行演奏。需要表现节奏时,可以拍手、跺脚,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的全身心去表现自己,发挥想象力。
奥尔夫不同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它是通过孩子的视、听、触、嗅,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奥尔夫音乐使孩子们成为主动者参与其间,而不仅仅是一个聆听者。音乐响起,孩子们可以用身体动作表达,这种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有助于情感的抒发与宣泄。
奥尔夫音乐重在理念,它没有规定一个标准的示范课程,他鼓励人们依照本国的文化,将他的音乐理念融入其中。中国的奥尔夫结合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民歌、童谣甚至是方言。这样的奥尔夫音乐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奥尔夫音乐带有自娱自乐的特性,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
在学习奥尔夫音乐的过程中,宝宝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中要学唱,还要配合各种动作,调动了宝宝各个器官都参与音乐的表现,从而使宝宝注意力集中,锻炼了各器官的协调能力。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宝宝没有压力,因此情绪饱满、兴奋,有利于宝宝抒发情绪。
在学习奥尔夫音乐的过程中,配合了演奏乐器、舞蹈、有时还可以放一段音乐,让图画来表达音乐,比如当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时,宝宝可能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当宝宝听到海浪的声音时,可能画一条此起彼伏的线,表现海浪。这就培养了宝宝领悟其它艺术形式的能力。
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他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奥尔夫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是在音乐与动作教学中突出节奏性乐器,他为了使学生们亲自参与奏乐,并通过即兴演奏设计自己的音乐,制造出了一套可以合奏用的以打击方式为主的小乐队编制乐器。这套已被人们统称为奥尔夫乐器的教具现已闻名全世界,成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奥尔夫的教学中一般不用钢琴、小提琴等乐器,而采用精制的打击乐器。奥尔夫乐器分为有固定音高能奏出旋律的,和无固定音高而起节奏作用的两类。
在组合编制上并不是无章法的,一般以四大类为基础:
木质类:单、双响筒、木棒、木鱼、蛙盒等,声音清脆、明亮,无延绵音。
散响类:沙锤、串铃等,声音特点是音量小,声音散,可持续奏长音。
皮革类:各种鼓类乐器。一般有共鸣声,声音低沉,音量较大。
金属类:三角铁、碰铃等,最大特点是有延绵音,清脆。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特异音响的打击乐,如蛙鸣筒,特别是每个国家敲击乐中都有一些音色非常独特的乐器比如中国的各式锣、钹,都可以在以上乐器组的基础上加进去增添特色。
奥尔夫音乐教育也强调动手参与的内容——自制乐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乐器,孩子可以从感性上开始理解乐器的发音原理、乐器构造的原理等等。
在各类乐器中最容易做的就是打击乐器了,比如易拉罐,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也可将酒盖并串起来当串铃;哪怕一双筷子也是木质乐器;可以发出声的纸箱、水桶都可以当鼓类乐器。当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奏出一个自己设计的打击乐合奏时,他们的体验、愉悦的心情和兴趣一点不亚于用真的乐器。这个创造发明也正好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音条琴,主要是木质的高、中、低音木琴和金属的高、中、低音铝板(或钢片等合成金属的)琴,还有声音更高更清脆的小钟琴。
在奥尔夫乐器编制中也有少量的弦乐,主要指像大提琴那样的只有两板弦的低音弦乐器。
● 宝宝这时候还只能躺着,可以跟着歌谣节奏,轻轻地用手抚摸宝宝的手臂和腿。
● 用有节奏的语言刺激宝宝的听觉。比如“姥姥-姥爷-姥姥姥爷”“爸爸- 妈妈- 爸爸妈妈”,同时微笑着看着宝宝。
● 和着儿歌轻摇宝宝,比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毛驴》等。
● 现在,宝宝可以坐起来了。除了上面这些活动可以继续做以外,还可以把他放在腿上,配合歌谣轻轻抚摸他的身体。
● 配合歌谣玩手指游戏。比如,大门开开,二门开开……五门全开(五指攥拳头,再配合歌谣一个一个打开)。
● 抱着宝宝跳舞。按节奏走、跑、跳、停、把孩子举起来等。
● 给宝宝一些小打击乐器,比如沙锤、沙蛋、手铃(串)、三角铁、碰钟、单响筒、梆子等,让他自己试试可以怎么玩儿。
● 把宝宝放在大腿上,面对面,手拉手,随节奏颠弹,并在乐曲结尾时把宝宝高高举起或让他轻轻躺倒。
● 请孩子找出同一类的乐器来(音色配对)。
● 试着和孩子分声部唱歌谣。
● 教儿歌的时候,请孩子用动作来表现。
原创文章,作者:曼海姆音乐艺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91go.cc/whatshouldteach/